2021年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闫振、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李明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长唐芳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介绍“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首先,有请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先生作情况介绍。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 李春良:
首先,我代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国林草事业发展的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很高兴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林草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林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进入到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中央先后出台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绿化、草原保护修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统领性、指令性文件,统筹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扶贫等工作。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04%,天然林和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300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选聘110.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今后一个时期林草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林草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以加快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全面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将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将超过18%。到2035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明显增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实牢固。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紧紧围绕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总体目标,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布局融合、目标融合、任务融合、工程融合、政策融合,造林、种草、自然保护地建设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注重补齐草原和国家公园建设的短板弱项。
二、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坚持科学生态节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行国土绿化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每年完成造林5400万亩,种草改良4600万亩,启动实施66个区域性系统治理示范项目。
三、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深化林草领域改革创新。推进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推动国有林区改革。推进林草法治建设,强化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五、抓好林草灾害防控。共建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体系,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物种管控,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开展科技攻关“揭榜挂帅”。
六、实行林草高水平对外开放。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际公约,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林草对外贸易水平,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七、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等分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制考核指标,强化监督管理,实行综合监测,建成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部署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任务。请问,国家林草局和林草部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 李春良:
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很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首先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央是怎么部署的。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是中央的总体部署。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和国家在机构改革中也赋予了我们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职能。改革以后,赋予林草部门的具体职能就是监督管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生态系统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组织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另外,林草部门是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等6部法律以及18部行政法规的执法主体,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防治荒漠化、湿地等7个国际公约的履约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部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阶段性安排。我们林草部门将围绕四个方面集中发力,攻坚克难。
第一,扛起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林草部门是生态保护修复的主力军。一是要夯实生态根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要加大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原和湿地保护,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三是要加强科学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成果。
第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将主要抓好三个行动。一是乡村振兴行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林草产业行动。发挥林草优势,做优做强国家储备林、油茶、竹子等特色优势产业。三是林草碳汇行动。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第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一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围绕“三区四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控外来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三是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行动,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第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做大中国的生态贡献。一是推进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履约合作。三是推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社会的关心关注下,在全体林草人的努力下,我想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中国日报记者:我们看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问,“十四五”期间林草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国家林草局总工程师 闫振:
保护黄河、长江,让我们的母亲河休养生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亲自推动部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作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绿色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黄河、长江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世界的生物宝库,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林草资源是黄河、长江生态系统的绿色本底,也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维系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三北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对于推动流域内的生态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总体依然脆弱,存在着生态承载力低、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中下游湿地萎缩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这两个规划纲要对生态保护修复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标和建设任务。林草系统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生态保护放到压倒性位置。大力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封禁保护,严格落实天然林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沙化土地封禁等各项保护制度,共抓大保护,筑牢发展的生态根基。创建一批国家公园,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推动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以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畅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有机循环。在黄河流域聚焦黄河源、祁连山、秦岭、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关键区域,长江流域聚焦长江源、横断山区、赤水河、武陵山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生态区,优先启动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聚焦重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全面推行林长制,发挥好生态护林员管护作用。推进黄河、长江流域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加大林草执法力度,守住黄河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云南北移象群引发公众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注。请问国家林草局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十四五”期间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将有哪些新的举措?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 李春良:
最近大家一直通过媒体关注云南亚洲象北移,我受国家林草局委托,从6月5日开始一直在云南,前天刚从云南回到北京。这14头大象从8月8日晚上8点8分跨过元江大桥,到8月12日晚上11点48分,由元江县进入墨江县,标志着这群大象的北移处置工作顺利完成。感谢各位媒体记者在这次大象北移处置过程中给予的报道和关注。关于野生动植物的问题,还是请陈嘉文组长回答。
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 陈嘉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尺度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二是精准施策,抢救性保护大熊猫、东北虎、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三是制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调整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四是持续开展宣传教育,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公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五是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的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采取三项举措,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一是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对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开展大熊猫、普氏野马、麋鹿等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加强野外救护基地和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二是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实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修订分类管理、人工繁育等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建立多部门信息交流与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互联网犯罪监管执法。依托《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强化与国际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联盟成员单位合作。依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交易,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防控。三是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我们要开展物种专项调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特别是在鸟类迁徙路线要设立保护站点,开展鸟类环志和志愿者护飞行动。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防范和降低亚洲象、熊、野猪等野生动物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致害风险。
光明日报记者: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草原监管职责划入新组建的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是林草合并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请问,在“十四五”期间草原工作有哪些打算?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 唐芳林: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草原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草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机构改革中,草原监管职责从原农业部划转到新组建的国家林草局,进一步强化了草原生态保护,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也为统筹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不懈努力,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草原生态状况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6.1%,鲜草产量达到11亿吨。但是,当前草原生态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仍然有70%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草原保护修复任务还十分艰巨。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加强草原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到2035年基本实现草畜平衡,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左右。我们将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印发的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意见,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全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明确新时代草原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夯实草原工作基础,构建林草一体化工作格局。二是全面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实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推行草原休养生息。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3亿亩,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四是提高草原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促进草牧业、草种业、草坪业等现代草业健康发展。五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草原科技的支撑能力。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国土绿化是林草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此次发布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也对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作了专门部署。请问“十四五”时期,国家林草局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 张炜: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是国家林草局的重要职责。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刚刚记者提到了5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我们要把科学绿化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十四五”生态修复的全过程,重点解决好“在哪儿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个关键环节,科学推进科学绿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用地,规划解决了“在哪儿造”的问题。突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应性等因素,合理确定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科学划定、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完成5亿亩国土绿化任务,每年1亿亩,造林绿化是5400万亩,种草改良4600万亩。这些都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为主开展国土绿化,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处理好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
二是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明确“造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力,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优先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干旱、半旱地区要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以灌草为主的林草植被。城乡绿化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推广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表植物。同时鼓励农村“四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保护好古树名木。
三是加强绿化设计施工管理,规范“怎么造”。强化对绿化作业设计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严格绿化施工管理,保护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负面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同时提倡低密度造林。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严禁脱离实际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深入推广“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是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怎么管”。压实地方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的制度,加强对新造幼林地的封山育林和抚育管理,巩固好绿化成果,“一分造九分管”。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制定国土绿化成效评价办法,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实行国土绿化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不断提高精准化管理水平。
凤凰卫视记者: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请问,《“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与之前的规划是什么关系?两项规划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 李春良:
“双重”规划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和几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另外,我们在制定《“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了我们具体的指导。这个问题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李明传同志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 李明传: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直积极配合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中央深改委审议后印发实施。
这个规划中有两个“重”字,一个是重要生态系统,另一个是重大工程。所以,我们简称为“双重”规划。“双重”规划布局了全国要实施的9个重大工程,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正在组织编制这9个重大工程的建设规划,预计将于近期陆续印发实施。“双重”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改变了以单一生态系统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传统思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从其自然演替的内在机理出发,系统谋划综合性保护和修复措施。
关于“双重”规划和《“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的关系,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这两个规划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全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规划,共同构成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规划体系。第二,两个规划的定位和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双重”规划更突出重点,围绕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来部署重大工程,是为期15年的一个中长期规划。规划纲要则是行业的指导性规划,它除了布局重大工程以外,还就资源管理、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工作作了部署,是林草行业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作战图,更侧重指导“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第三,两个规划是互相衔接的。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配合国家林草局,在整体要求、主要目标、工程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研究,确保有关思路和主要内容是相互衔接的。第四,两个规划是互为支撑的。“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双重”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实施,推动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这也为《规划纲要》确定的有关重点任务示范项目提供支持。《规划纲要》将指导林草行业进一步发挥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推动“双重”规划的落地实施提供支撑。
澳门月刊记者: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部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地的主管部门,请问今后是如何布局这项工作的?
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 陈嘉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定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而且还亲自赴三江源、武夷山等国家公园试点和东洞庭湖、牛背梁、贺兰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指导。中央也陆续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统一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原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统一负责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2015年以来,全国先后在12个省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起统一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在总结提炼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提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到国家公园候选区,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还要出台《国家公园法》。
第二,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我们将会同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对我国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自然遗迹、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估,依据全国国土第三次调查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识别保护空缺,完善保护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第三,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各类自然公园的功能定位,提升自然公园的生态文化价值,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野外观测、宣教、露营等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场所,提升全民共享体验的质量。
人民网记者: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请问,“十四五”期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国家林草局有哪些安排部署?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要紧紧围绕森林蓄积量2030年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开展工作,这也是党中央赋予国家林草局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扎实开展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持续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重点在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扩大林草面积,提升碳汇增量。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绿化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示范项目。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增绿的过程实际也是增汇的过程。
二、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推进森林科学经营,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长寿命树种和高效固碳树种的比例。科学实施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固碳能力。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林草资源,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严禁擅自改变林地、草地、湿地用途和性质,减少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土地破坏等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同时,全面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组织实施好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努力减少因火灾病虫害造成林草资源损失,从而巩固和增强林草资源固碳能力。
四、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木竹替代,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因地制宜开展能源林培育,加强现有低产低效能源林改造。稳步提高能源林建设规模和指标,加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和科技攻关。积极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推进优质木竹资源定向培育与利用,提高生物固碳效率。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推广使用木结构和木竹建材,减少因生产使用钢材水泥等高排放建材造成的碳排放。
五、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建立全国林草碳汇数据库。开展林草助力碳中和战略研究,组织开发林草碳汇关键技术,充分发挥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作用。
六、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草碳汇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充分利用林草碳汇实施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碳汇减排行动,助力重点区域、大型活动组织者、自愿减排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用林草碳汇实现碳中和,逐步完善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
南方都市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亚洲象和东北虎等野生动物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频率似乎变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区域,当地人的安全、生产生活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影响?应该怎么平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呢?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 李春良:
今年年初,大家都关注到东北虎从它所栖息的山林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家里,就是后来所命名的“完达山1号”,我们成功把它救助,实现自然放归。另外,近期包括亚洲象、藏羚羊等动物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年保护野生动物的成绩是非常大的,种群数量的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当然,怎么平衡好保护野生动物和当地经济发展,也是我们作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长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近期,我们也在重点研究。这个问题请陈嘉文先生回答。
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 陈嘉文:
最近,一些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出镜率很高,我们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家族或者种群都有依赖原有栖息地生存繁衍的习性,但是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有的个体就需要寻找新的领地,有的家族需要更大范围的觅食,这样就会导致野生动物种群向外游荡和扩散。二是目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我们目前的栖息地与完全自然演替形成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相比,有很多是经过森林采伐、农业开垦或者人工造林的,不是纯自然的,就导致这种栖息地承载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不像纯天然的承载力高,栖息地的质量是导致野生动物出来的一个原因。三是目前栖息地完整性也不够。由于现在工农业的开发建设,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割裂,破碎化比较严重,很容易造成野生动物的扩散,它们正常扩散迁移时,由于栖息地的不连续,出现在了人类活动的区域。这是造成野生动物频繁出现的三个原因。
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来更好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第一,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针对一些大型的、凶猛的野生动物,我们要设置防护设施和缓冲带,防止野生动物种群侵入人类的集中居住和活动区域。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建设一些围网,种植一些隔离植物,或者设置一些缓冲地带。鸟类和蛇类这种小型的动物,有时候也会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对小型的动物,我们侧重于做好安全防护的知识教育,适当开发一些防护器材。
第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境,提高栖息地对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近自然的改造。刚才也介绍了,自然的栖息地承载力高,我们现在很多是有人工因素在里面的,所以我们要进行近自然的改造,而且还要妥善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清理栖息地内的非原生植物,像大熊猫的栖息地,过去里面种植了一些人工林,不是大熊猫栖息地原生植被,近自然改造就要改植一些适合大熊猫栖息的植物,包括大熊猫吃的竹子。还要完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结构,做好水源管理。比如在亚洲象栖息地保护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试点,最近媒体也都报道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三,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主要是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依法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还要引进保险机制,把野生动物伤人的情况纳入到保险范围。还要发挥民政救济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出现因为野生动物损害致贫返贫的现象。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请问,当前林长制改革推进情况如何?林长制改革如何与“十四五”林业草原规划相衔接?
国家林草局总工程师闫振: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截至8月中旬,全国已有24个省级单位出台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文件,这24个省级单位全部是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设立副总林长、副林长若干名,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划片分区负责。各地也注意从源头和基层建设上加强林长制建设,通过整合基层林业工作站,组建生态护林员队伍,全面推动林业草原保护发展。
推进林长制和“十四五”规划衔接,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为实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也纳入了林长制考核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目标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 ,因地制宜确定保护发展任务,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三是发挥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履行责任制,防止形式主义。国家林草局将按照中央要求,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省级总林长责任制落实的监督考核,地方各级林长的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将严肃追责问责。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