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已经组织完成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这次清查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动用了2万多名调查和科研人员,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涉及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方面面。
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据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达到了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达到了70.35亿吨,年保肥量达到了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达到了0.32亿吨,年滞尘量达到了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清查结果也反映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第七次清查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的增长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主要差距之一。
为确保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局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